什么是白蛋白及其重要性
白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,在人体血液中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%以上。它主要功能包括维持血液渗透压、运输脂肪酸、激素和药物分子,以及调节酸碱平衡。当人体白蛋白水平下降时,可能导致水肿、免疫力减弱和器官功能障碍。输注白蛋白是一种医疗手段,通过静脉注射补充外源性白蛋白,帮助恢复生理平衡。然而,输注白蛋白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,必须在专业医生评估后使用,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。
输注白蛋白的主要适应症
1. 低白蛋白血症(Hypoalbuminemia)
低白蛋白血症指血液中白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(通常<3.5 g/dL)。常见原因包括肝硬化、慢性肾病、营养不良或炎症性疾病。当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时,血液渗透压下降,导致组织水肿、腹水或胸腔积液。输注白蛋白能快速提升渗透压,减轻水肿症状。例如,在肝硬化患者中,白蛋白输注结合利尿剂可有效管理腹水,减少住院频率。临床指南建议,当白蛋白水平低于2.5 g/dL并伴有严重并发症时,考虑输注。
2. 烧伤患者的体液管理
严重烧伤会导致大量体液和蛋白质丢失,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。白蛋白输注在此情况下作为扩容剂使用,帮助维持血容量和血压。烧伤面积超过20%体表面积的患者,常需输注白蛋白以防止器官衰竭。研究表明,早期输注可改善预后,降低死亡率。但需注意,输注量应根据烧伤程度和体液平衡精确计算,避免高血容量风险。
3. 腹水与肝硬化并发症
在肝硬化晚期,门静脉高压导致腹水积聚。输注白蛋白结合腹腔穿刺放液术(paracentesis)能预防穿刺后循环功能障碍,减少肾损伤风险。标准做法是每放液1升腹水输注6-8克白蛋白。此外,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(SBP)患者输注白蛋白可降低肾衰竭发生率,提升生存率。临床证据显示,这类患者输注白蛋白后,死亡率显著下降。
4. 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
在创伤、手术或感染引起的休克中,血容量不足危及生命。白蛋白作为胶体溶液,比晶体液更有效维持渗透压和血容量。适用于败血症休克或大出血后复苏,尤其当患者对晶体液反应不佳时。但需谨慎,过量输注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。
5. 其他特定医疗情况
肾病综合征患者因蛋白尿导致白蛋白丢失,输注可缓解水肿;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中,白蛋白辅助改善氧合;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,输注白蛋白结合胆红素,促进排泄。然而,这些应用需个体化评估,证据支持有限。
输注白蛋白的风险与注意事项
尽管白蛋白输注有益,但存在潜在风险。过敏反应虽罕见,可能引起荨麻疹或过敏性休克;高血容量可加重心力衰竭;传播感染风险需严格筛查血制品。此外,白蛋白价格昂贵,滥用增加医疗成本。临床决策应基于循证指南,如仅在有明确适应症时使用,并监测患者反应。替代疗法如人工胶体或限盐饮食,有时更合适。
结论:理性使用白蛋白输注
输注白蛋白是挽救生命的医疗手段,但仅限特定情况:低白蛋白血症伴并发症、烧伤复苏、腹水管理、休克复苏等。医生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、白蛋白水平和风险收益比。避免盲目输注,强调个体化治疗。通过合理应用,白蛋白输注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,提升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