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食管、胃和十二指肠的医疗手段,常用于诊断和评估上消化道疾病。很多人对胃镜检查存在恐惧心理,导致在需要时犹豫不决。那么,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做胃镜检查?本文将详细解析关键症状、适用人群及检查必要性。
一、反复或持续的上消化道症状
当出现以下反复或持续的上消化道症状时,胃镜检查是必要的诊断手段:
-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:持续超过两周的疼痛,尤其是夜间或空腹时加重,可能提示胃溃疡或胃炎。
- 烧心与反酸:频繁的胃酸反流至食管,可能导致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,需胃镜明确诊断。
- 恶心与呕吐:尤其伴随体重下降或黑便,可能暗示胃部肿瘤或梗阻。
二、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
吞咽困难或疼痛是食管疾病的典型信号,包括:
- 食管狭窄或肿瘤导致的食物通过障碍。
- 反流性食管炎引发的黏膜损伤。
- 罕见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。
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结构,辅助活检明确病因。
三、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与贫血
体重在短期内显著下降(如半年内减轻5%以上)且无明确原因,或出现慢性贫血(尤其缺铁性贫血),需警惕消化道出血或恶性肿瘤。胃镜检查可排查胃溃疡、胃癌等潜在疾病。
四、呕血或黑便
呕血(鲜红或咖啡色呕吐物)或黑便(柏油样大便)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信号,常见于:
- 胃溃疡穿孔。
-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。
- 胃癌侵蚀血管。
胃镜不仅能定位出血点,还可进行止血治疗。
五、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随访
特定人群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胃镜检查:
- 胃癌家族史: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者,建议40岁后每1-2年检查一次。
- 慢性胃病患者:如萎缩性胃炎、胃息肉患者,需监测癌变风险。
-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:长期感染可能引发胃癌,根除治疗后需复查。
-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: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,增加溃疡风险。
六、其他特殊情况
胃镜检查还适用于:
- 异物取出(如误吞鱼刺)。
- 术前评估(如减肥手术前)。
- 治疗后复查(如溃疡愈合情况)。
七、胃镜检查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
胃镜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金标准,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90%以上。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,避免服用抗凝药物。现代无痛胃镜技术可大幅降低不适感,患者无需过度担忧。
结语
了解“什么情况才做胃镜检查”有助于及时干预疾病。若出现上述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,应咨询消化科医生,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检查计划。早筛查、早诊断是预防严重消化道疾病的核心策略。